【我不是一堂音樂課】─從音樂人,到音樂家…究竟,要走多久?~莫札特


莫札特(Wolfgang Amadeus Mozart,1756~1791)

從音樂人,到音樂家…
究竟,
要走多久?

在莫札特小時候留下的畫像裡,
他的手放在鋼琴上,睜著一雙純真又坦白的眼睛--
好像想用最單純的直覺,為世人解讀複雜的宇宙定律!

童年時,莫札特跟著父親和姊姊周遊列國宮廷「賣藝」,
所有的人都說他是,「天才」!

接著,小神童長大了,人們開始覺得他不再可愛,
他,只是一個不按牌理出牌、總是不懂規矩的狂妄小子!
終於,他被大主教一腳,踢出宮廷!

莫札特從此被迫成為獨立創作的「音樂人」,為了養家餬口,也為了不再讓老爸失望,
他開始不停的作曲、演出,拼經濟…從交響曲、協奏曲、器樂曲、歌劇…
只要有機會賺錢的,他就「拼命」去寫,
但奇妙的是:全都是「愉悅」的天籟!  

三十六歲,工作過度、積勞成疾,天才莫札特,終於過世,
臨終前,他還努力想要完成已先收了訂金的「安魂曲」,
那天…下著大雪,天才被埋在亂葬崗裡,沒有家人、朋友送他最後一程…

莫札特短暫一生,留下驚人、大量的作品,
他死後五十年,家鄉薩爾茲堡才發現應該為他立碑紀念…
兩百年後,所有人才發現,他是屬於全世界的…
遺憾的是,「音樂家」這個名稱,在他死後才出現...
蓋棺,並未論定!

莫札特的音樂和音樂家的心路歷程,都在愛樂電台播放的曲目裡。

今天的流行,明天的古典!


名人定位

他是獨一無二的
 

 

義大利喜歌劇作曲家羅西尼(Gioacchino Rossini, 1792~1868)有一次被人詢及:「誰是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?」
他回答:「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 1770~1827)!」
「那麼莫札特呢?」詢問者繼續追問。
羅西尼:「噢!他是獨一無二的!」這個故事極為傳神,形容莫札特是偉大音樂家,是沒有意義的事,因為他的獨特性與其他作曲家無法比較,而是自成一格。
舉例來說,巴赫(Johann Sebastian Bach, 1685~1750)的音樂比較偏精神面,貝多芬的音樂則重視感情面,而莫札特居於兩者之間,他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教化人心、描述人生、歌頌或暗喻自已,而是「為音樂而音樂」。

他不會強迫聽者接受自已的觀念,也不會在音樂中做任何論斷,相當放任、自由。所以,如果您是個入門者,可以主觀悠遊在莫札特的音樂世界裡,因為這就是莫札特的個性,相信他會同意這種入門方式。

就因為莫札特是獨一無二的,所以過去西方及日本樂評,經常將他的作品比喻為「神蹟」,具有「阿波羅性質」,也有所謂的「魔性」。到了西元1993年,更有「莫札特效應(Mozart Effect)」一說出現。

「黑衣使者」,Made in Russia! 製造者乃文豪「普希金」!

德國文豪歌德(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, 1749~1832)最早提出「莫札特音樂具有魔性」的看法,他在討論天才特質時寫著,「莫札特的表現是無法解釋的奇蹟,應是魔鬼附身的結果!」

至於什麼是「魔性」?西方音樂學者繼續發揮,並認為藏在音樂中,尤其以「g小調」為代表,因為在這些作品中都有「一貫的熱情」,而且這種熱情完全會在意想不到或不該出現時出現,所以「魔性」就是指「無法預期的喜悅」!

所以十九世紀的「魔性」和二十世紀的「莫札特效應」,其實是同一個東西,重點就是在形容「莫札特的獨特性」。鋼琴家傅聰在接受我們專訪時形容,莫札特的音樂是「笑中帶淚,淚中帶笑」,具備「賈寶玉和孫悟空的特質」,「悲天憫人,熱愛一切美的事物」,同時又有「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本事」。

所以,在進入莫札特的音樂世界之前,建議您不妨拋開「神童」、「天才」的刻板印象,先建立「變是唯一不變」的基本概念,因為「破題方式」正確,莫札特的獨特性、價值及樂趣,就會相繼發現。


重要入門作品
 

 

交響曲

莫札特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創作交響曲,一生中共留下41首交響曲。年輕時歐洲遊歷之故,讓他汲取各種不同的元素,例如曾在倫敦受到「倫敦的巴赫」克利斯倩.巴赫(巴赫第十一子)的影響、於德國曼海姆(曼汗)交響曲音樂的洗禮、還有自巴黎旅行得到的心得,都表現在交響曲的風格中。而在晚期的三首(第三十九~四十一號),則充滿個性,也把古典交響曲精神推到一個高峰,他和海頓的交響曲,也為後來的貝多芬交響曲奠定重要的基礎。

 

女皇送的禮服,我帥不帥?

 

 

D大調第三十五號交響曲「哈夫納」(1783)

 

C大調第三十六號交響曲「林茲」(1783)

 

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「布拉格」(1787)

 

降E大調第三十九號交響曲(1788)

 

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「朱彼得」(1788)

 


 

歌劇

莫札特一生都參與戲劇音樂的創作,這類作品大約有20部,其中大部分是歌劇,包括莊歌劇四齣、喜歌劇七齣、德語說唱劇(singspiel)等等。其中「費加洛的婚禮(Le Nozze di Figaro)」更成為喜歌劇的經典之作,成就甚至超過義大利歌劇水準。此外他晚期的「魔笛(Die Zauberflote)」,綜合了當時所有的風格,也帶有共濟會的思想。

 

後宮誘拐(1782)

 

費加洛的婚禮(1786)

 

喬凡尼先生(1787)

 

女人皆如此(1790)

 

魔笛(1791)

 

媽媽過世了,所以全家福「畫中有畫」!


人物極短篇

關於莫札特的迷思有多少?

這個有趣的問題,除了音樂學、商業行銷學之外,醫學上也有很多討論和臆測。 首先,許多報告指出,奧地利作曲家莫札特疑似甲狀腺亢進,因為他的雙眼外凸,同時也可能有妥瑞症、強迫症或亞斯伯格症,因為他沉迷於文字遊戲、書寫方式抽動、喜歡口出穢言。尤其是後者,醫學上稱為「糞便學」或「大便意念」,指的是對排泄物的迷戀,而這些「證據」都曾出現在他的書信、歌劇、歌詞中。 根據英國作曲家詹姆斯·漢尼根的說法,莫札特沈迷於文字遊戲、他的強迫特質,以及抽動的書寫方式都顯示他可能是個妥瑞症患者。故有人大膽提出,莫札特的演奏、作曲,其實就是在進行「自我治療」,因為在做這些音樂相關事情時,他的怪異舉止就會停止出現。 此外,國際間還盛傳,聆聽莫札特音樂的乳牛,可以分泌出品質更好的乳汁、讓植物欣賞莫札特的音樂,植物也能生長更快、更好。不僅如此,美國加州大學在1933年所進行的實驗中顯示,多數人聆聽莫札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能提高空間推理及記憶力。英國科學博士安妮‧沙旺則觀察到當她播放莫札特的音樂時,測驗學生們的血壓下降,達到了安靜的效果,進而降低血壓及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等等,這種現象又被稱為「莫札特效應」。 關於以上說法,您相信多少?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研究他?原因很簡單,莫札特實在太優秀了!

 

協奏曲

莫札特大約50首協奏曲當中,有半數以上是鋼琴協奏曲,這大多是為了自己演奏需要而寫,同時也展現了古典協奏曲的特色,尤其以前往維也納發展後的作品最為突出。除了鋼琴之外,他的協奏曲種類很多,包括小提琴協奏曲5首、以及管樂協奏曲(低音管1首、長笛/雙簧管2首、單簧管1首、法國號4首),還有為長笛和單簧管寫的作品,以及交響協奏曲等等。

 

A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「土耳其」(1775)

 

G大調第一號長笛協奏曲(1778)

 

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(1778)

 

降B大調低音管協奏曲(1778)

 

為小提琴與中提琴所寫的交響協奏曲(1779)

 

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(1785)

 

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(1785)

 

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(1791)

 

D大調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(1791)


 

器樂曲

莫札特擅長鋼琴演奏,所以器樂曲作品也以鋼琴為主。他生活的年代,是鍵盤樂器從巴洛克前期的大鍵琴轉變為鋼琴的過渡時期,所以他彈過各種新舊鍵盤樂器,也因為這樣,他在鋼琴表現的能力上,作了很多的嘗試。除了鋼琴奏鳴曲之外,莫札特的變奏曲和小品也有很重要的地位。

 

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,作品331(1779)

 

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(1781)

 

小星星變奏曲(1783)

 

C大調第十五號鋼琴奏鳴曲(1788)

這是我的小星星,可惜一顆(左),我沒見過!


 

宗教音樂

莫札特的聲樂曲,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。前半生在薩爾茲堡大主教的宮廷服務,留下約20部的彌撒曲之外,還有經文歌、教會歌曲、清唱劇等等作品,此時的作品以「加冕彌撒」最有名。而晚年的絕筆之作「安魂彌撒曲」,可算是古典時期宗教音樂的巔峰之作,展現了莫札特濃厚的宗教體驗。經文歌方面,有早期的「跳舞歡樂吧,幸福的靈魂!」以及晚期的「聖體頌」為人所熟之。

 

最後一首音樂,我決定要留給自己!

 

 

C大調加冕彌撒曲(1779)

 

c小調彌撒曲(1783)

 

經文歌「聖體頌」(1791)

 

d小調安魂彌撒曲(1791)


室內樂

 

D大調第一號長笛四重奏(1777)

 

降B大調第十七號弦樂四重奏「狩獵」(1786)

 

降E大調三重奏「九柱球戲」(1786)

 

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「史塔勒」(1789)

管弦樂曲

 

D大調「哈夫納」小夜曲(1776)

 

D大調「郵車號角」小夜曲(1779)

 

D大調嬉遊曲,K.136(1781)

 

小小的晚間音樂,K.525(1787)

 

音樂玩笑(1787)

人物極短篇

莫札特是怎麼死的?

兩百多年來,莫札特的死因一直和薩利耶里(上)有關,並傳說「黑衣使者」是他派去毒害莫札特。薩利耶里是義大利人,十六歲到維也納發展,二十三歲升為宮廷作曲家,三十七歲擔任終生職的宮廷樂長。當時莫札特三十二歲,也覬覦這個工作。西元1823年秋天,莫札特已經過世三十二年後,維也納報紙刊登一則「薩利耶里在醫院承認毒害莫札特」的新聞,並且在數日後企圖割喉自盡。不久,這消息迅速傳開來。 事實上,薩利耶里當時已經七十三歲,因精神異常住院,同時他早期一直在宮廷、樂壇平步青雲,沒有理由要除去落魄的莫札特,連貝多芬都指出這是謠言。可是1830年,俄國文豪普希金,根據這個傳言寫成劇本,從此歌劇、舞台劇、電影都以此故事版本渲染。至於莫札特的診斷書是如何寫的?「風濕性粟粒疹熱」。可是這是什麼病,現代醫學也不清楚!而最新的醫學研究則指出,莫札特應該是死於鏈球菌感染引發「腎絲球腎炎」,這個疫情在1791年的維也納曾經造成流行。

 


請鎖定每週一至週五,15:00-17:00,我不是一堂音樂課,聆聽更多節目內容。
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