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不是一堂音樂課】─第一人,比第一名,重要!~蒙台威爾第


蒙台威爾第 (Claudio Monteverdi, 1567~1643)

第一人,
比第一名,
重要!

如果蒙台威爾第硬要謙虛稱自己是第二,
那麼古典音樂史上絕對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!

您的CD架上「年紀最大的作曲家」是誰?
一般人記憶所及,能說出名字的音樂家又是誰?
答案應該還是蒙台威爾第!

生於十六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,
蒙台威爾第了解「文藝復興」的意義其實是「創新」,而非「找回過去」。
所以音樂史上許多的「第一」,自然會從他開始!

詩人開始配合音樂吟唱,為音樂找到了戲劇的可能…
音樂第一次掙脫宗教束縳,回歸人性,服務眾生…

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宣敘調的歌劇「奧菲歐」誕生…
樂器大膽實驗,表現強弱對比、弦樂顫音…
舞台佈景從平面走向立體、景深視覺合理化出現…
歷史上第一個公共歌劇院為他而設立…
最後在七十五歲高齡,完成他人生最後目標,推出了歷史上第一部以真實人物為主角的歌劇「波佩亞的加冕」,
從此,「人」終於成為舞台主角!

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,蒙台威爾第的作品不多,而且也很合理、簡單,談不上是「創新」。
但實際上,他的每一項創舉,都絕對影響深遠,而後人所做的許多事,只是在證明─他是對的!

所以,沒有第一人,哪來第一名!
您,同意嗎?

蒙台威爾第的人本思想和創新,都在愛樂電台播放的曲目裡。

今天的流行,明天的古典!


名人定位

沒有第一人,哪來的第一名!

 

一般而言,巴赫(Johann Sebastian Bach, 1685~1750)以前的音樂家讓人感到陌生,但是陌生不等於不重要,十七世紀義大利作曲家蒙台威爾第即為一例。

即然陌生,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認識他。

蒙台威爾身處文藝復興至巴洛克過渡時期,比巴赫早了約一百二十年,莎士比亞(William Shakespeare, 1564~1616)、卡拉瓦喬(Michelangelo Merisi Detto il Caravaggio, 1571~1610)、魯本斯(Peter Paul Rubens, 1577~1640)、林布蘭(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, 1606~1669)、伽利略(Galileo Galilei, 1564~1642)與他約為同時期的人。在中國,則是明末清初的年代。

大珠小珠落玉盤!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差異何在?

十六世紀義大利人找到了聲音表情。

人物極短篇

蒙台威爾第的音樂三部曲

蒙台威爾第最重要的作品有三類:「牧歌」、「歌劇」及「聖樂」。他於1587年開始創作牧歌,生前共出版八冊「牧歌曲集」,「牧歌」呈現文藝復興時期複音音樂的演變,更出現以數字低音做為襯托旋律的和聲,此一手法後來成為巴洛克典型風格音樂特色。此外,他總共創作了十八部歌劇,至今只有三部作品完整保留下來,分別是:「奧菲歐」、「烏利塞還鄉」與「波佩亞的加冕」,這些「音樂故事劇」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,為當時尚未成熟的歌劇形式,開創出極富影響力的新風格,影響後世深遠,所以有人稱他是「現代歌劇之父」。 

在西元1613年擔任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的樂長後,蒙台威爾第根據教堂內部結構,量身訂作許多具有音響特色的聖樂作品,音場效果就連現代的錄音技術也難以完整呈現;其中最有名的就是「聖母晚禱」。如果您日後有機會去義大利威尼斯,不要忘了一定要去聖馬可教堂聆聽現場人聲演出,體會這種動聽、自然音場表現。

其次,蒙台威爾第被公認為是歌劇、管弦樂團、舞台佈景的創始者,他最擅長的就是「劇力萬鈞」,喜歡「玩大的」、「玩真的」和「玩聲音」。他早期受到文藝復興時期及十六世紀荷蘭人「尼德蘭風格」影響,但隨即走出以服務宗教為主的單調音樂風格,並找回義大利人的明朗個性。

「說話、朗誦、唱歌」,似乎是人類口唱藝術的三階段。早期人類從「說話」進入無樂器或使用單一樂器「朗誦」、「哼念」或「聲音和聲」的階段(例如中世紀遊唱詩人及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經文歌),之後才進入到「唱」的階段。蒙台威爾第的重要性即在於此,因為從他開始,聲音有了戲劇性,有了表情。

文藝復藝時期強調合唱複音音樂,強調對位,單調變化少。巴洛克時期,「人」開始思考在「天」與「地」之間的地位,「人性」、「人本」思想出現,宗教在音樂中不再是唯一功能及服務對象,所以「人聲開始追求自主」,而非「朗誦」或「歌頌」單調表現。

若再簡單一點解釋,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若是「一條直線」,那麼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就應是「許多大小不同的圓」,這也就是「巴洛克(Baroque)」一字在葡萄牙語中的原意「形狀不規則的珍珠」由來。

蒙台威爾第既然把「人」帶至音樂中,故必須設法「為人發聲」、「為音樂找張力」,換言之,聲音必須有情緒。他認為,音樂必須表現旋律的戲劇性,找到與人聲相同的抑揚頓挫感,同時「語言應是和聲的主人」。

於是他開始「玩聲音」,大膽實驗人聲和樂器的色彩,讓劇中人物有血有肉,讓舞台佈景、音響效果、對白、動作更精準符合人性寫實觀點,所以有人形容,蒙台威爾第的歌劇甚至比華格納(Wagner, Richard,1813~1883)或普契尼(Giacomo Puccini, 1858~1926)的作品,更符合現代人對歌劇的思維,即使是隔了約四百年,現在聽起來依然很好聽!

簡言之,蒙台威爾第的重要性在於他解放了人的視聽感官,讓人站上舞台成為主角,同時從他以後的古典音樂開始有了變化,變得「中聽又中看」!

所以我們會說,沒有第一人,哪來第一名?沒有蒙台威爾第,也不會有威爾第(Giuseppe Verdi, 1813~1901)!


重要入門作品

 

歌劇

 

「奧菲歐(L'Orfeo)」

 

「波佩亞的加冕(L'incoronazione di Poppea)」

 

阿莉安娜的悲歎(Lamento D'Arianna)

 

聖母晚禱

 

牧歌集

 


 

請鎖定每週一至週五,15:00-17:00,我不是一堂音樂課,聆聽更多節目內容。
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