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.8 貝多芬的鐵漢柔情

葉綠娜「談」鋼琴

預計下架時間:---無


簡介

貝多芬將作品第二十七號的兩首鋼琴奏鳴曲,標示了「如幻想曲的奏鳴曲」,形式奇特而美妙,顯示貝多芬更進一步地擺脫了古典曲式的束縛,其中的第二首「月光」,被羅曼・羅蘭形容為:「心靈與藝術的奇蹟,感情在這裏是強大的建築師」。
「月光」的標題出自於詩人萊爾斯塔伯的形容,但是充滿掙扎與絕望的音符,靈感來自於這首奏鳴曲的題獻者古琪阿蒂伯爵夫人,她是貝多芬的學生,兩人在西元1801年陷入熱戀,然而西元1802年古琪阿蒂移情別戀後,激發貝多芬寫下這首形式特別的奏鳴曲,被羅曼・羅蘭稱為「這是藝術和心靈的奇蹟,感情在這兒是一位強大的建築師。
藝術家不是在某一個片段或是音樂體裁的結構規律中尋求統一,他是在自己激情的規律中獲得統一。」作品第二十八號的「田園」,貝多芬如同徜徉於鄉村田園中,逍遙於清徹小河邊,兩個樂章的樂風率直而富於想像,表達出不同感情的對比。

葉綠娜 貝多芬 月光 田園

立即購買 即刻聆聽

單集收錄

00

:

00

:

00

00

:

00

:

00

創作背景


音樂史上,許多作曲家的作品常會因為有了標題而更為流傳,其中最為人熟知的,可能就屬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 1770~1827)的「月光」鋼琴奏鳴曲了。

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時,與作品27之1的「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」一樣,在樂譜上標示「幻想曲風奏鳴曲(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)」,至於我們所熟悉的標題「月光」,則是來自十九世紀的德國詩人雷斯塔布(Ludwig Rellstab, 1799~1860),他在聽過這首曲子後寫下對第一樂章的描述:「彷彿在月光閃耀的瑞士琉森湖上,隨波搖盪的小舟。」 

貝多芬將這首創作於西元1801年的「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」,題獻給當時年僅十七歲的伯爵千金茱莉塔(Giulietta Guicciardi, 1784~1856)。貝多芬曾經教導過這位年輕女性鋼琴演奏,對這位迷人的少女十分傾心,但兩人之間身分的差距,使得這段感情並沒有結局,後來茱莉塔嫁給了一位伯爵,並移居義大利。 

這首曲子自出版後就大受歡迎,但顯然結果和作曲家本人的認知有落差,因為貝多芬曾向朋友表示:「我有寫過比這部作品還要好的樂曲啊!」其實在樂曲中那種充滿想像力的旋律,正是這首曲子受到喜愛的原因。作品中第一樂章浪漫的冥想性與第三樂章強烈的力度表現,很容易讓人將貝多芬當時沒有結局的戀情、聽力問題和1802年寫下的「海里根遺書」等不幸遭遇聯想在一起,然而並沒有具體的資料可以證實這些臆測與作品有關。 

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 1770~1827)在西元1801年創作第十五號鋼琴奏鳴曲「田園」,他將作品題獻給當時維也納著名的藝文界人士松能費茲(Joseph von Sonnenfels, 1732~1817),作為答謝介紹出版社的回禮。樂曲的標題並非來自作曲家本人,而是出版商庫朗茲(August Cranz)為了順應當時非常流行的自然主義氛圍,在1838年所採取的行銷策略,將作品以「田園奏鳴曲(Sonate Pastorale)」的標題出版才有了這個標題。 貝多芬以四個樂章的結構創作本曲,第一樂章採奏鳴曲式,第二樂章運用優雅的三段體,第三樂章是詼諧曲,第四樂章以輪旋曲風格進行,整部作品由舒暢的情緒所連貫。 

德國作曲家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 1770~1827)的「第十六號鋼琴奏鳴曲」創作於1802年,樂曲中簡單的音型主題,像是為初學者所寫的鋼琴練習曲(Etude)。因此,令人聯想到當時貝多芬最著名的學生─奧地利作曲家徹爾尼(Carl Czerny, 1791~1857),習琴的朋友們應該都熟悉徹爾尼,因為他譜寫的鋼琴練習曲,到現在還是教學系統必備的曲目。 徹爾尼於西元1799年到1803年間師事貝多芬,剛好也和貝多芬寫下作品31號的三首奏鳴曲(Piano Sonata No.16, Op.31 No.1.2&3)的時間重疊,但根據紀錄,貝多芬在當時是選用德國作曲家巴哈(Johann Sebastian Bach, 1685~1750)的兒子艾曼紐.巴哈(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, 1714~1788)所寫的「鍵盤樂器演奏藝術分析(Essay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s)」為教材。

「第十六號鋼琴奏鳴曲」共有三個樂章,全曲的演奏時間約為22分鐘。全曲皆以鮮明的大調譜曲,儘管如此,卻巧妙地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性格,例如,『第一樂章』展現了前所未見的親和力,呈現明亮、活潑的樂曲風格,『第二樂章』有小夜曲(Serenade)的特徵,最後的『第三樂章』則被譽為是貝多芬最為靈巧的輪旋曲(Rondo)作品。 貝多芬曾對小提琴家好友克倫普霍爾茲(Wenzel Krumpholz, 1750~1817)表示,自己期望能顛覆以往的創作風格,為自己開創新的里程碑。貝多芬在1802年寫下「海里根遺書(Heiligenstadt Testament)」時年僅二十八歲,當時的他正面臨生命中最大的挫折,聽力衰退的困擾,這段期間的身心壓力,都造成他風格和以往產生明顯不同,創新的幅度也越來越大,因此在第二階段的創作可以感受到,原本古典的規則和限制,對他已經不再造成任何束縛,不論是樂章的數量,或是樂曲的結構。貝多芬更是從創作的過程中找到了生命的力量!

樂曲架構


升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「月光」,作品27之2 Piano Sonata No.14 in C sharp minor, Op.27/2, 'Moonlight'  第一樂章 如歌的慢板(Adagio sostenuto),三段曲式 在第一樂章中,左手彈奏出三個分解和弦音符,流動的旋律類似波浪般的伴奏,產生豐富的想像空間。 經過開頭四小節的導奏之後,右手彈奏出附點音型的第一主題,表現出一種寧靜、朦朧的美感。接續的另一個B大調旋律,風格上與第一主題接近。 以第一主題發展的中段旋律,伴奏和弦開始變化轉向高音,傳達不安的情緒,旋律比開始時更強而有力。 樂曲第三

您已經是AOD會員? 登入
愛樂
立即訂閱您專屬的音樂饗宴
  • • 華人世界最大的古典(經典)音樂資料庫。
  • • 特色主題AOD、OnLine自由搭配聆聽。
  • • 隨時更新,精選最有價值的內容上架。
  • • 人性、溫度、接地氣!老少咸宜,隨選隨聽!
查看訂閱方案

繼續閱讀此篇文章

單集收錄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