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.15 創作時期的分水嶺-「華德斯坦」

葉綠娜「談」鋼琴

預計下架時間:---無


簡介

如果說,樂聖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 1770~1827)是一匹千里馬,他所需要的,就是能夠賞識他的伯樂。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涯中,有許多欣賞貝多芬才華,並且給予貝多芬幫助的貴人,像是好友兼贊助人魯道夫大公(Archduke Rudolph)、李赫洛夫斯基王子(Prince Lichnowsky)等,而他遇到的第一位伯樂,便是華德斯坦伯爵(Count Ferdinand von Waldstein, 1762~1823)。
而在貝多芬的作品當中,直接以華德斯坦伯爵的名字為俗稱標題,同時也具有相當重要地位的作品,就是他的第21號鋼琴奏鳴曲「華德斯坦」。

葉綠娜 貝多芬 華德斯坦

立即購買 即刻聆聽

單集收錄

00

:

00

:

00

00

:

00

:

00

創作背景


華德斯坦公爵 (Ferdinand von Waldstein, 1762~1823)

十七、十八世紀,義大利梅第奇家族(Medici)的製琴師克利斯托弗利(Bartolommeo Crisitofori, 1655~1731),為了改良大鍵琴(Harpsichord)的演奏技巧,改以敲擊裝置取代原有的撥弦方式,發明了世界第一台鋼琴。 不過在當時,鋼琴演出的機會並不多。即使到了十九世紀中葉,鋼琴無論在音域表現、力度控制、觸鍵變化或是踏板裝置等,都不如現代鋼琴來得成熟。然而到了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 1770~1827)的年代,鋼琴發展有了劇烈的變革,不同的製琴商各自研發獨具特色的產品,百家爭鳴,空前絕後。這個現象透過貝多芬所創作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便可一窺究竟。

西元1803年,貝多芬收到鋼琴製造商艾拉德(Sebastien Erard, 1752~1831)餽贈的新產品,和貝多芬原先使用的華爾特鋼琴相比,除了音域由五個八度增加到六個八度,也增添了原本沒有的踏板裝置,使得艾拉德琴的表現能力遠超過華爾特琴。貝多芬因此受到啟發,利用這架鋼琴進行創作,譜寫了「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」。1805年完成這首曲子時,貝多芬為了感謝長久以來贊助自己的華德斯坦公爵 (Ferdinand von Waldstein, 1762~1823),而將這首作品題獻給他,因此有了「華德斯坦」的標題。 

「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」是由兩個樂章所組成,但在原先創作的草稿上,貝多芬是以三樂章為架構,因為原本第二樂章的行板,使得整體結構變得鬆散且冗長,在朋友的建議下,貝多芬刪除了行板,並在原來的第三樂章開頭插入一段導奏,作為樂章間的橋樑以及情緒上的緩衝。而被拿掉的行板,則在1807年以「可愛的行板(Andante Favori)」為名,單獨出版。

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 1770~1827)的作品中有很多輕巧典雅的音樂,但往往比較受到注意的卻是「大作」。在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中,最精緻小巧的,莫過於兩首被稱作「簡易奏鳴曲(Sonatefacile)」,作品編號49的「第十九號」及「第二十號」,以及貝多芬告知出版商以「小奏鳴曲(Sonatina)」為名義出版的「第二十四號鋼琴奏鳴曲」和「第二十五號鋼琴奏鳴曲」。不過這四首作品前兩首和後兩首創作的時間相隔較久,前兩首屬於1795年到1798年之間的作品,經過重新整理後在1805年出版。而後兩首則是在1809年創作,並在隔年也就是1810年出版。

為什麼貝多芬在F小調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「熱情」之後,相隔了幾年才完成的「F大調第二十四號奏鳴曲」,和「G大調第二十五號奏鳴曲」根據紀錄顯示,在這之間貝多芬陸續發表許多重要的創作,管弦樂包括「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」,「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」、「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」、「柯里奧蘭」序曲,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」和「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」,室內樂則有獻給拉茲莫夫斯基伯爵,序號七、八、九的三首弦樂四重奏,和D大調第五號鋼琴三重奏「幽靈」以及「降E大調第六號鋼琴三重奏」。

在接連幾部大作之後,貝多芬創作的這兩首「小奏鳴曲」,其實是繼作品編號47的兩首「幻想曲風的奏鳴曲」之後,再度嘗試「幻想」風格的可能性。不過,在創作這首作品時,拿破崙進軍奧匈帝國,而在戰後歐洲政治情勢惡化、人權退步,讓貝多芬感到灰心,這也是部分音樂學者推測作曲家:「對世俗不滿,退縮回自己的幻想世界」的原因,因此也有一些音樂學者主張,為什麼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之後,幾乎沒有再出現如同「熱情」鋼琴奏鳴曲中,那樣激動的情緒。 

西元1813年法軍在萊比錫戰敗後,歐洲社會開始轉變。隔年,奧國首相梅特涅召開維也納會議,許多國家的駐外代表、外交官來到了維也納,而貝多芬也在這段期間被捧為大藝術家,名聲傳到了歐洲各國的權貴之間。然而這段期間,貝多芬的聽力逐漸惡化,加上卻遭到拒婚,使得他的心情大受影響,在創作上的精力逐漸減弱。 「第二十七號鋼琴奏鳴曲」創作於1814年,完成後隔年出版。全曲由兩個樂章構成,都是採取快板。曾經有人向貝多芬詢問曲子的內涵,他笑著說,第一樂章是「理性與感性之爭」;第二樂章則是「與情人的對話」。

 

 

樂曲架構


C大調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「華德斯坦」,作品53 Piano Sonata No. 21 in C major, Op. 53  第一樂章 燦爛的快板(Allegro con brio) 第一樂章以奏鳴曲式為架構,在此之前貝多芬嘗試了不同的創作方式,例如「第十二號鋼琴奏鳴曲」是以變奏曲 (Variation)、詼諧曲 (Scherzo)以及輪旋曲 (Rondo)等曲式創作,為一首沒有奏鳴曲式 (Sonata Form)的鋼琴奏鳴曲;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「月光」,顛覆了舊有三樂章「快-慢-快」的形式,以「慢-快-更快」的速度對比,提出新的可能性。而1803年創作的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「華德斯坦

您已經是AOD會員? 登入
愛樂
立即訂閱您專屬的音樂饗宴
  • • 華人世界最大的古典(經典)音樂資料庫。
  • • 特色主題AOD、OnLine自由搭配聆聽。
  • • 隨時更新,精選最有價值的內容上架。
  • • 人性、溫度、接地氣!老少咸宜,隨選隨聽!
查看訂閱方案

繼續閱讀此篇文章

單集收錄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