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特拉汶斯基:芭蕾舞劇「春之祭」

愛樂傳情‧三十而立

預計下架時間:---無


簡介

作曲時間:西元1958年

類型:管弦樂

作曲家小傳:
史特拉汶斯基(Igor Stravinsky, 1882~1971),二十世紀音樂界最偉大的巨擘,他對當代及後代作曲家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。「火鳥」是其嶄露頭角之作,「春之祭」則是他作品中最大膽、富原創性、含意最深、問題也最多的代表作,沒有一首音樂像它一樣,激發起如此熱烈的爭論與責難。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裡帶有原始主義色彩,也是無調性的、現代主義的,甚至帶有爵士音樂的元素。他的一生中不斷地旅行,最後定居美國,西元1962年重歸俄國,受到極大歡迎,西元1971年病逝紐約,見證了二十世紀音樂的所有潮流,他自己也成為二十世紀音樂的傳奇。

立即典藏

00

:

00

:

00

00

:

00

:

00

一分鐘導聆


畢卡索為「春之祭」所繪之畫作。

春神來臨,帶來的不是歡娛,而是騷動遠古俄羅斯的異教祭典中,氣氛詭異、焦躁…

「我想像著一個莊嚴的異教儀式,長老們圍成一圈,看著一個女孩跳舞到死,這名女孩是獻給春天之神的祭品。」

史特拉汶斯基為他的芭蕾音樂「春之祭」作了這樣的敘述。西元1913年,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「春之祭」的首演, 由俄國舞蹈家尼金斯基(Vaslav Nijinsky)擔任編舞, 尼金斯基首創「雙腳內扣」、「重心向下」的叛逆舞姿, 搭配史特拉汶斯狂野、原始的不協和音, 讓保守的觀眾怒不可遏。樂團演奏序曲時,觀眾席出現抗議與不滿的聲音, 當布幕逐漸升起,尼金斯基光怪陸離的編舞令觀眾訝異。

觀眾席響起的咆哮聲不斷,舞蹈家甚至聽不到樂團, 編舞家尼金斯基只好在側幕大聲數著拍子才能繼續演出, 舞團經理戴亞吉列夫(Sergei Diaghilev) 則試圖調整燈光的明暗來緩和觀眾的情緒。

「春之祭」由「大地的崇拜」,以及「獻祭」兩個部分構成, 樂曲的音域並不寬,帶有民謠曲調的元素。 和聲、旋律和節奏非常複雜, 除了表現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外, 也讓這一幕宗教活動,產生了催眠似的效果。

史特拉汶斯基顛覆了人們對於和諧音樂的習慣, 尼金斯基突破了觀眾對舞台的想像。 但是,人們對於不可知的自然力量, 以及未知的恐懼,該如何面對?

深度導聆


「春之祭」有何影響?

穿這種服裝跳芭蕾,您會喝采嗎?

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「春之祭」首演,演變成音樂史上最大的一場暴動,據說連斯文、矮小的作曲家拉威爾都在現場,帶領了一批「流氓」打群架。

西元1913年5月13日,「春之祭」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。「舞劇才開演,低音管奏完高音,聽眾席上立即出現一陣大笑。接著,口哨聲、噓聲四起。為了維持秩序,戴亞吉列夫立即下令打亮燈光;編舞家尼金斯基站在舞台邊,大聲為舞者打拍子;一位侯爵夫人自包廂起身,揮扇大罵;台下觀眾形成兩派,鼓譟、叫罵,最後大打出手,拉威爾也在其中,帶領了一批流氓,高聲為劇本喝采;以上是史特拉汶斯基事後在書中的自述。

「演出前我根本沒料到會變成這樣!」,他繼續指出,有人挑釁「請上流社會女士們保持安靜」,「我憤怒離開觀眾席...我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...」,「演出結束,我們感覺無比興奮,激動的翻胃想吐,戴亞吉列夫、尼金斯基和我三人,立即到餐廳狂飲了一宿」!

「春之祭」在二十世紀所造成的震撼,就如同貝多芬「第九號交響曲」,和華格納「崔斯坦與伊索德」,對十九世紀所引發的影響。

後來的年輕作曲家不斷複製史特拉汶斯基理念,進行聲音元素創新,普羅高菲夫的「塞西亞組曲」 ,巴爾托克的「奇異的滿洲人」 ,米堯的「短篇歌劇」,都充滿不和諧音、怪異拍子和聲及旋律。史特拉汶斯基「春之祭」所造成的影響,排山倒海而來,雖然後來主張「十二音列主義」的荀白克大罵他「應該送上絞刑台」,但是史特拉汶斯基仍然成為一代宗師,化身為「進步的象徵」!


音樂界的畢卡索是誰?

史特拉汶斯基與畫家畢卡索為好友,兩人雖職業不同,但作品改變時期、風格確有許多雷同之處,所以史特拉汶斯基也有「音樂界的畢卡索」之稱,也有人主張應藉畢卡索的繪畫來認識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結構。

二十世紀初期,音樂與繪畫同步發展,一切藝術理論皆朝反對「做作、虛偽美學」發展。早在十九世紀末,畫家塞尚(Paul Cezanne,1839~1906)與梵谷(Vincent van Gogh, 1853~1890)就已經對印象畫派作品提出反思,為立體派催生,而畢卡索則將立體主義推至巔峰。在音樂方面,反浪漫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引發共鳴,作曲家拋棄以往美學觀念,依賴聲音結構的創新,表現二十世紀聲音的「力」與「美」,史特拉溫斯基即在此環境下成長。

畢卡索於1917年在羅馬與史特拉汶斯基結識,兩人都受到了當時新古典主義的影響,畢卡索並為史特拉溫斯基作品「普契奈拉」擔任舞台佈景及服裝設計。史特拉汶斯基曾說,「音樂的精神在於『結構』」,而「Construction」一字更是他的口頭禪,給予音樂「客觀外貌」是其一生不變的目標,精神和畢卡索的觀念幾乎一致。同時兩人除了風格轉變時間接近之外,歪曲變形手法使用、對前衛陣營的影響,甚至年齡、音樂、生活態度;也都有相同之處。


為什麼該認識戴亞吉列夫?

戴亞吉列夫

如果沒有戴亞吉列夫,二十世紀前期的西方藝術史一定會失色,史特拉汶斯基絕對沒有目前舉世公認的重要地位。

用現代詞彙形容,戴亞吉列夫是一位成功的「藝術經紀人」,他透過自行創立的「俄羅斯芭蕾舞團」,整合當時世界一流作曲家、畫家、舞蹈家,開創了「空前」及「絕後」的合作,並影響了後來舞蹈、音樂、舞台設計的發展。

戴亞吉列夫出生俄國貴族,青年時學習法律,但醉心音樂,曾想拜林姆斯基‧高沙可夫為師,但遭譏諷拒絕,轉習繪畫,潛心研究芭蕾。

西元1897年,戴亞吉列夫由「藝術欣賞者」轉為「藝術推廣者」,創辦刊物,探討世界藝術趨勢發展。1904年開始舉辦藝術巡迴展,大規模、有系統地將俄國繪畫、音樂、芭蕾介紹給歐洲人。1910年,他與史特拉汶斯基合作,推出芭蕾舞劇「火鳥」,前衛作風橫掃巴黎,並自立門戶「俄羅斯芭蕾舞團」。從此,史特拉汶斯基、林姆斯基高沙可夫「為他寫曲」;畢卡索、米羅、馬諦斯、巴克斯特等大畫家「為他繪製佈景、設計服裝」;舞蹈大師尼金斯基、巴芙洛娃、卡莎維娜「為他跳舞」,讓「俄羅斯芭蕾舞團」成為風格獨特、充滿趣味與想像力的表演團體。

戴亞吉列夫脾氣不好,人緣差,但膽識過人,整合能力極佳,他曾「預言」史特拉汶斯基必將大放異彩。而史特拉汶斯基則形容他,「堅持原則,頑強追求目標,與他工作既可怕但卻有安全感」。兩人後來交惡,不相往來,西元1971年史特拉汶斯基過世,遺囑務必安葬在義大利威尼斯戴亞吉列夫墓地之旁,「死後真情流露」。

西元1929年戴亞吉列夫過世後,「俄羅斯芭蕾舞團」解散,成員流散各國,繼續推動俄國芭蕾舞文化,但無人能再締造昔日盛況。
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