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斯特:降D大調第三號安慰曲

2025 薇莎拉茲鋼琴獨奏會

預計下架時間:---無


簡介

對許多人來說,音樂是紓解心情時的良藥。但是,當作曲家自己要釋放壓力的時候,他,會怎麼做呢?

以高超演奏技巧聞名的匈牙利鋼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(Franz Liszt, 1811~1886),在西元1849年至1850年間,一連創作了六首「安慰曲(Consolations)」。作品中,李斯特一反以往炫耀技巧的創作風格,呈現了深刻、內斂的性格。

當時,曾經風靡歐洲的李斯特,明星光芒逐漸淡去。不斷追逐名利的後果,導致李斯特遭受許多批評,更失去了心愛的人。因此,李斯特以法國詩人聖伯夫(Charles Sainte-Beuve, 1804~1869)的詩作「安慰集」為名,寫下了這六首「安慰曲」。

沒有華麗的旋律,沒有艱澀的技巧,彷彿是李斯特為自己留下的心靈慰藉,而這份慰藉,不只讓李斯特找回了人生方向,更重新擁抱遺忘已久的信仰,成為了李斯特往後,宗教音樂創作的起點。

李斯特藉著六首「安慰曲」,找到了紓解心情的通路,重新出發。你的「心靈桃花源」,又在哪裡呢?

立即典藏

00

:

00

:

00

00

:

00

:

00

先聽後看‧深度導聆


李斯特的雙手放在鋼琴上,那琴音時而溫柔、時而狂野,更擁有無人能及的演奏技巧!

西元1840年代,是匈牙利鋼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(Franz Liszt, 1811~1886)的創作巔峰時期。當時的他以高超的技巧和舞台魅力,開啟了「李斯特熱潮」。音樂演奏使李斯特名利雙收,因此他把演奏高難度的鋼琴曲目,作為自己的註冊商標。不過,在1849年至1850年間,李斯特一連創作了六首簡單而清新的「安慰曲」,卻展現了李斯特的另一種風貌。

其實,李斯特一直以來都對宗教抱持興趣,只是他已習慣了沉溺名利的生活,無暇潛心信仰。直到1847年旅遊俄國的期間,李斯特在基輔認識了身為貴族的卡洛琳公主(Princess Carolyn Wittgenstein, 1819~1887)。李斯特很快就與卡洛琳公主墜入情網,但是和未婚妻瑪麗‧達古(Maria d’Agoult, 1805~1876)的感情糾紛尚未解決。在輿論的批評之下,李斯特和卡洛琳公主的戀情似乎遙遙無期。

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李斯特以聖伯夫(Charles Sainte-Beuve, 1804~1869)的詩作「安慰集」為題,創作了六首名為「安慰曲」的鋼琴小品。不同於以往炫耀技巧的創作風格,這六首溫馨的鋼琴小品,是作曲家為自己留下的心靈慰藉。簡單的旋律中,更透露了李斯特受到信仰虔誠的卡洛琳公主影響,打算潛心研究宗教的決心。

樂曲架構


降D大調第三號安慰曲 平靜的緩板(Lento placido)曲
第三號安慰曲,是六首安慰曲中最有名的一首,經常被拿來當作鋼琴獨奏會的安可曲使用。

全曲有著濃厚的夜曲風格,由於作品完成於西元1849年,正好是「鋼琴詩人」蕭邦(Frederic Chopin, 1810~1849)逝世的年份,因此這首樂曲被認為是向蕭邦的「兩首夜曲,作品27」致敬。

而在第三號安慰曲完成的幾年後,李斯特收到了史坦威公司(Steinway Company)設計的新式鋼琴。其中加裝了延音踏板,創造聲音持續共鳴的特殊效果,讓李斯特認為非常適合這首曲子的寧靜氛圍,甚至重新改寫了第三號安慰曲的部分段落,可見李斯特對第三號安慰曲的重視程度。

後續影響

李斯特將這六首名為「安慰曲」的鋼琴小品,獻給當時俄國沙皇的妹妹-瑪麗亞‧鮑羅烏娜大公妃(Grand Duchess Maria Pavlovna, 1786~1859),由於她的暗中幫助,讓李斯特和卡洛琳公主的戀情得以延續。

在完成這部作品之後的十年間,李斯特離開了巡迴歐洲的演奏舞台,和卡洛琳公主同住於威瑪。儘管這段戀情依然引人側目,但是卡洛琳公主對李斯特的財務支持不曾間斷,同時,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,卡洛琳公主也成了李斯特在創作上的精神依靠。李斯特一直以來都對信仰抱持著興趣,在卡洛琳公主的影響下,他開始創作許多與宗教題材相關的作品,手法也趨於成熟。

可惜好景不常。西元1860年,梵諦岡主教終於批准了李斯特和卡洛琳公主的婚姻,卻在婚禮舉行當天,因為卡洛琳公主的姻親反對而臨時取消。不過,戀情的結束,則讓李斯特意識到自己其實另有天職。在失去愛人的悲痛沉澱為人生智慧之後,李斯特開始熱切尋求信仰,而他所創作的宗教音樂,更昇華成李斯特坎坷情路的最佳安慰。
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