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海貝爾:D大調卡農曲

Johann Pachelbel:Canon in D major

預計下架時間:---無


簡介

作曲時間:約在1678~1690年間

作品類型:管弦樂曲

電台排行榜:第26名

作曲家小傳:
帕海貝爾(1653~1706),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,當時他是相當激進的作曲家,音樂作品以管風琴和鍵盤音樂為最主要的創作領域,在新教的宗教音樂有很高的地位,不過他的作品未能被妥善保存,目前以著名的「D大調卡農曲」流傳至今。
長期在教堂演奏的經驗,讓帕海貝爾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,並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,因此奠定了他在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。帕海貝爾與巴赫的父親熟識,也教導巴赫的哥哥。巴赫父親過世後,教育巴赫音樂的責任落在其長兄的身上,因此帕海貝爾的音樂也間接影響了巴赫。
1695年之後,帕海貝爾任職紐倫堡聖塞巴都教堂(St.Sebaldus Church),一直到逝世為止。在紐倫堡的五年間,帕海貝爾寫下了「感恩讚歌」(Magnificat)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,被視為他晚年代表作。

立即購買 即刻聆聽

單集收錄

00

:

00

:

00

00

:

00

:

00

一分鐘導聆


「最早的音樂是怎麼出現的?」這個問題可能根本沒有答案,不論音樂學者、歷史學家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。不過,在音樂創作的「曲式」中,有一種曲式很簡單,又很受歡迎,這種曲式的名字就叫做「卡農」。有一首非常有名的「卡農」,是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帕海貝爾的創作,這首作品原本並沒有標題,但是沒有標題,該如何稱呼這個作品呢?例如我們習慣把作品稱為「第一號交響曲」、「第二號協奏曲」一樣,若將帕海貝爾這首用「卡農」曲式創作的作品,稱作「D大調卡農」,那麼卡農又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曲式呢?而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這就要從音樂最早期的發展來推測了。

從人們哼哼唱唱的經驗來看,對於好聽的旋律,通常都會把旋律記住,但是一般人記憶的方式,其實都只記得單獨的 旋律而已。但是對於作曲家而言,當他們想出了一段好聽的旋律,可能也希望能夠有不一樣的變化,所以,作曲家就 會讓音樂重複多次。如果在每一次重複的時候,都產生一些變化,這就是變奏曲的觀念。不過,我們也可以推測,或 許有些作曲家有不一樣的想法,他們也許是從不同的方向找變化,例如,從一個聲音,變成不只一個聲音,「葛利果 聖歌」就是以這種形式創作出來的。

 

《什麼是「卡農」?》

「卡農」(Canon)的表現形式,就像作曲上的「對位」一樣,是使用兩種以上的旋律相互模仿,形成一種特別的聲 響(如下圖)。 早在十四世紀,就已經出現了這種對位的模仿技法,而人們最熟悉的曲子,就是帕海貝爾的「卡農」。卡農可依不同形式出現,如轉位卡農、反向卡農、逆向卡農、增值卡農及減值卡農等,這些都是對位、模仿的變化技巧。卡農的曲式雖然簡單,但也是最難的表現,因為必須在變與不變之間,創造出音樂最大的可能性,其他有名的曲子,還有拉威爾的「波麗露」等。

卡農似山谷回聲,旋律線條如同山巒起伏。

「葛利果聖歌」出現在比巴洛克時期更早的時代,其中運用不只一個聲音,一起演唱同樣的旋律,這種就叫做齊唱,如果換成樂器,就是齊奏,如此一來,能夠讓聲音比只有一樣樂器,或只有一個人演唱的時候更飽滿,不過,這好像 還是不能滿足音樂家想要有更豐富的變化。如果,把聲音分成幾個部分,交錯一下、重疊出現,會變成什麼樣子呢?如果把演唱的聲部分成幾個部分,彼此演出的是同樣的旋律主題,可是卻以輪流交錯的方式出現,而比較晚出現的聲音,就像模仿一樣,音樂課裡所教授的「輪唱」,其實就是卡農!不過,這種曲式的由來,據說有可能是音樂家在山 谷前面唱歌,聽到山谷的回音,而得到的靈感,比方說,泰雷曼的「雙小提琴卡農」,其中用到兩把小提琴互相追逐模仿,就像是回音一樣。

除了以上提到的兩個聲部的卡農之外,巴赫的作品「音樂的奉獻」是不得不提的卡農作品。這部作品有好幾個段落,不但使用了卡農的曲式,而且更運用到了四個聲部。每一個新的聲部,都在模仿第一個聲部,而這些聲部重疊的時候,真的會產生很豐富的變化!

除了運用多項樂器的演奏方式之外,卡農也可以只在單一樂器上演出,只要這種樂器可以同時演奏不只一個聲部,例如鋼琴、管風琴這些鍵盤樂器,而帕海貝爾的「D大調卡農曲」,其實就是為管風琴創作的,而且曾經被冷落了很長一段時間,一直到廿世紀初期的巴洛克音樂學者塞菲爾特,把它改編成弦樂的版本,才開始大受歡迎。這首作品的結構 其實非常簡單,最重要的就是曲子最開始的八個音,當八個音的主題出現之後,其他聲部的模仿,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模仿,還增加了許多變化,但是仔細聽,相信大家還是聽得出這八個音的基本主題。 除了帕海貝爾的卡農,其實,還有各式各樣的卡農作品,很多作品雖然不叫卡農,但是也運用到這樣的觀念,而這也是卡農音樂有趣的地方。

深度導聆


「波麗露」的旋律從西班牙的小酒館開始...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波麗露,是他非常重要的管弦樂作品,和他的另一部管弦樂作品「西班牙狂想曲」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都和西班牙有深厚的關係,而音樂中也充滿了濃厚的西班牙風情。 拉威爾出生在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,但是他出生不久就移居巴黎,並且在當地成長,所以受到出生地的影響並不大,不過由於他的母親是西班牙人,或許這就是他作品當中,充滿西班牙趣味的來源。 波麗露舞曲,是從古老西班牙傳統舞曲節奏,再加上拉威爾獨樹一格的創意蛻變而成的。因為這部作品非常受歡迎,常常

您已經是AOD會員? 登入
愛樂
立即訂閱您專屬的音樂饗宴
  • • 華人世界最大的古典(經典)音樂資料庫。
  • • 特色主題AOD、OnLine自由搭配聆聽。
  • • 隨時更新,精選最有價值的內容上架。
  • • 人性、溫度、接地氣!老少咸宜,隨選隨聽!
查看訂閱方案

繼續閱讀此篇文章

單集收錄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