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比較少見,及未被美化的貝多芬!
西元1800年世紀交替之際,歐洲社會面臨了快速的轉變,並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,「自由、和平、博愛」的思潮逐漸散播,舊有的封建主義相繼崩解,中產階級的地位逐漸升高。「改變」,成了新時代最重要的變化。
對貝多芬來說,這段時間也是他創作的轉變時期。此刻的他正是三十而立之年,準備發表「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」、「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」等大型管弦樂作品,年輕氣盛加上自由思潮的感染,許多作品都流露出積極、突破框架的企圖心。例如「第十二號鋼琴奏鳴曲」以及「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」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在「第十二號鋼琴奏鳴曲」中,貝多芬運用了變奏曲、詼諧曲、葬禮進行曲與輪旋曲等曲式,構築了一個四樂章的奏鳴曲,不僅沒有運用到傳統的奏鳴曲式,還安插了當時相當有名的「葬禮進行曲」,顯示了他對音樂的創新。四個樂章中,又以「葬禮進行曲」最特別,因為當時一位作曲家在他的歌劇中運用了「葬禮進行曲」,獲得相當好的效果,也刺激了貝多芬在創作上的靈感,因此在這首奏鳴曲中運用了這種曲式,三年後的第三號交響曲「英雄」,更擴大了這樣的想法。
到了西元1802年,創作力旺盛的貝多芬又出版了一組鋼琴奏鳴曲,即「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」以及大家所熟悉的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「月光」,發行時以作品編號27並且附上標題「幻想曲風格的奏鳴曲」推出,從副標題中明白告知了作品的個性。兩首作品都不是以古典的奏鳴曲「快-慢-快」三個樂章為架構,同時,在這兩首奏鳴曲中,沒有一個樂章是「奏鳴曲式」。從樂曲的形式,能夠看到貝多芬逐漸從古典框架中突破過去的軌跡,也為後來的作品奠定厚實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