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可夫斯基: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

愛樂傳情‧三十而立

預計下架時間:---無


簡介

作曲時間:西元1869年

類型:管弦樂

作曲家小傳:
西元1840年5月7日,柴可夫斯基(Peter Ilyitch Tchaikovsky, 1840~1893)出生在俄國的工業城市沃金斯克(Votkinsk),父親在礦場擔任工程師,母親則喜愛音樂並且擅長歌唱。柴可夫斯基也許是受到母親的影響,從小就展露非凡的音樂才華,六歲時便無師自通掌握彈奏鋼琴的技巧,但父母親並不贊成他以音樂為志向。
西元1850年,柴可夫斯基在父母親的期望之下進入聖彼得堡法律學校就讀,在九年之後,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,順利進入司法部工作,但是喜愛文學和藝術的他,真正嚮往的依然是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。西元1862年,二十二歲的柴可夫斯基和「聖彼得堡音樂學院」院長安東‧魯賓斯坦(Anton Rubinstein, 1830~1894)學習作曲,隨後進入音樂學院就讀,這時他才真正開始積極、勤奮地學習音樂。
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種類繁多,最大的特色是把民謠和舞曲融入作品中,並且將俄國文學裡獨特的童話色彩和豐富的想像空間,藉由優美的旋律充分表達,因此柴可夫斯基成為俄國十九世紀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,但是他的作品絕非侷限於「國民樂派」的民族風格,甚至還跨越國界,展現多元化色彩,進而被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接受,這也是他成為偉大作曲家的真正原因。

立即典藏

00

:

00

:

00

00

:

00

:

00

一分鐘導聆


西元1869年,柴可夫斯基在國民樂派作曲家巴拉基雷夫(Mily Balakirev, 1837~1910)的建議下寫作這首戀愛悲劇序曲。

故事總是這樣說的。

年輕的男孩與女孩相愛,因為家族之間的仇恨,他們私定終身。無奈造化弄人,唯有死亡,才能使他們的愛情永遠延續。「羅密歐與茱麗葉」,十九世紀藝術家們所鍾愛的莎翁名作,年輕的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,也用音符譜寫下這個故事。慈悲的勞倫斯修士主題,預言了這場終究悲傷的宿命。

當鼓聲響起,管樂與弦樂對峙,兩個家族的衝突,一觸即發。但,即使衝突愈烈,羅密歐與茱麗葉年輕熾熱的愛情,愈發真摯動人。「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」,是柴可夫斯基早期的浪漫樂派代表作。

當時的他,還掌握不了自己愛情的方向,但在文學和音樂的幻想中,他卻得到了愛的滿足。真愛可以戰勝死亡,同時力量更強大。當莎士比亞的文字化為音符的詩篇,柴可夫斯基為衝突矛盾找到了出口,而我們,則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動。

深度導聆


此曲寫於1888年,同樣是柴可夫斯基根據莎士比亞(William Shakespeare, 1564~1616)戲劇所產生的靈感寫下的作品,並將作品呈獻給挪威著名的作曲家葛利格(Edvard Grieg, 1843~1907)。

「哈姆雷特」名列莎士比亞四大悲劇,描寫丹麥王子父親被謀殺篡位,哈姆雷特裝瘋逃過一劫,最後陰謀復仇成功,但是自己也賠上一條性命。柴可夫斯基的「哈姆雷特」並非根據劇情進行,音樂本身加深了悲劇性格,以更深邃的情感,細膩地刻劃出人類存在的問題。羅密歐與茱麗葉西元1869年,柴可夫斯基在國民樂派作曲家巴拉基雷夫(Mily Balakirev, 1837~1910)的建議下寫作這首戀愛悲劇序曲。這是一首根據莎士比亞名劇所寫,帶有幻想風格的序曲。

當時,柴可夫斯基曾迷戀一位法國女高音卻告失敗,他將這段失戀經驗的狂熱、渴望及悲痛宣洩到此曲中。樂曲以表現義大利宗教氣氛的序奏開始,接著描述兩大家族的激烈衝突,其後是愛情主題,並以戀人的殉情作結束。不同的主題、樂器代表不同的角色,讓莎士比亞的這齣戲劇作品,更有了屬於作曲家主觀強烈的延伸。

西元1869年,柴可夫斯基在國民樂派作曲家巴拉基雷夫 (Mily Balakirev, 1837~1910)的建議下寫作這首戀愛悲劇序曲。這是一首根據莎士比亞名劇所寫,帶有幻想風格的序曲。當時,柴可夫斯基曾迷戀一位法國女高音卻告失敗,他將這段失戀經驗的狂熱、渴望及悲痛宣洩到此曲中。樂曲以表現義大利宗教氣氛的序奏開始,接著描述兩大家族的激烈衝突,其後是愛情主題,並以戀人的殉情作結束。不同的主題、樂器代表不同的角色,讓莎士比亞的這齣戲劇作品,更有了屬於作曲家主觀強烈的延伸。
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