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拉姆斯也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,他堅持追尋古典主義的精神,不隨潮流寫作容易理解的流行音樂...
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, 1833~1897)一生只寫了三首鋼琴奏鳴曲,依據其創作時間排列,分別是「升f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」、「C大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」以及「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」,全都是創作於西元1852年至1853年之間,這些創作於布拉姆斯年輕時期的奏鳴曲作品,除了具有浪漫樂派的傾向外,同時也可明顯地感受到布拉姆斯受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 1770~1827)中期作品的影響;此外,喜愛文學的布拉姆斯,也常將文學及民謠改編後,加入鋼琴奏鳴曲的元素裡。在這三首鋼琴奏鳴曲當中,由於出版時間的關係,作品編號雖然是第一號的鋼琴奏鳴曲,創作完成的時間其實是在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之後。
「C大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」是布拉姆斯於西元1853年在漢堡完成的。整首曲子隱約可以感覺到前輩貝多芬的影子,尤其是「華德斯坦」以及「漢馬克拉維」等鋼琴奏鳴曲。本曲公開初演當時,布拉姆斯在故鄉漢堡只是一位無名小卒,因為訪問舒曼(Robert Schumann, 1810~1856)而受到高度賞識,並在舒曼的推薦之下才得以舉辦此曲的首演,而樂譜也是透過舒曼的介紹,才由當時著名的出版社加以出版,布拉姆斯並將這首作品呈獻給好友小提琴家姚阿幸(Joseph Joachim, 1831~1907)。
「升f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」是布拉姆斯於西元1852年寫成,並在隔年1853年出版,但一直到西元1882年才由指揮漢斯‧畢羅(Hans von Bulow, 1830~1894)在維也納首演,中間間隔將近三十年。本曲的四個樂章都是由小調構成,表現熱情的活力中卻帶有一股淡淡的感傷。在樂章之間不時流露出布拉姆斯受到貝多芬影響的痕跡,有學者認為,這或許是因為布拉姆斯早年巡迴演出的曲目,多以貝多芬的鋼琴作品為主,此外樂曲中複雜的鋼琴演奏技巧,甚至可以視為大型管弦樂曲的鋼琴改編版。
極為提攜布拉姆斯的舒曼曾在「新音樂雜誌」上寫作一篇「新道路」的評論來鼓勵布拉姆斯,「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」就是布拉姆斯受了舒曼鼓勵後所創作的。五個樂章的編制,比起前面兩首「C大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」、「升f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」規模更龐大,技巧更加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