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莫札特離開薩爾茲堡來到維也納同一年(1781),距離上一組弦樂四重奏出版的7年後時隔10年,海頓終於又寫了一組6首的弦樂四重奏交給Artaria出版,在12月3日寫給出版商的信上,海頓說這些他以「嶄新且特別方式」寫作的曲子,將開放給贊助者捐獻贊助。
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海頓行銷自己作品的招數,然而這一組作品是海頓真正將之命名為「弦樂四重奏」的第一組作品,之前的Op.20出版時標題是SIX QUATUORS CONCERTANTS A DEUX VIOLONS VIOLA ET VIOLONCELLO (六首協奏四重奏為兩把小提琴、中提琴與大提琴),也就是說它帶有協奏曲性質,而正如所有的協奏曲類別的特性,它含有較為演奏困難的段落,並且以「主奏+伴奏」的方式構築聲部寫作,以輪流展現個別演奏者的技巧實力,這與歌德在1829年跟Carl Friedrich Zelter對話時說的:「你聽到四個理性的人在交談,你會從他們的討論中有所收穫。」大異其趣,雖然上面這段話是否可以適用於距離出版半世紀之前的Op.33不無疑問,但是海頓卻實在Op.33裡注入了新意,讓弦樂四重奏成為作曲家們趨之若騖的新市場、新戰場。
讓我邀請你一起走入海頓Op.33的世界,聽我詳細為您解說海頓這些作品「嶄新且特別」之處,了解他為什麼被尊稱為「弦樂四重奏之父」。
18世紀奧地利作曲家海頓,一生創作了超過百部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,因此被尊稱為「交響曲之父」和「弦樂四重奏之父」,對後來的音樂家的影響,又有哪些?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