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元1889年,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即位,小約翰.史特勞斯受邀在慶祝的舞會上親自指揮這首「皇帝圓舞曲」。雖然,此曲完成時奧國剛好遇到國喪,小約翰.史特勞斯因此錯失了將作品呈獻給皇帝的機會,但是,這依然無損皇帝圓舞曲的尊貴。
以下是摘錄自十九世紀的文字報導,談的是圓舞曲在維也納的盛況⋯
「只要天旋地轉,不必海誓山盟」…「男不佩劍、女不穿針」…「酒池肉林,狂歡作樂」…是當時維也納的寫照,甚至連1814年在維也納召開的「維也納和會」,「各國代表都在跳舞,議程毫無進展,只有時鐘在走」⋯同時「騎兵和淑女全員集合,每晚從十點跳到第二天清晨七點」…「餐廳如果沒有樂團演奏,就無人上門,舞廳、啤酒店不斷開幕」,連懷孕婦女都不安於室,舞廳也會「準備公寓待產房,以防萬一」…更有人在自己往生前,要求在「葬禮」上演奏歡樂的圓舞曲…
至於約翰史特勞斯家族,白天則忙著作曲,晚上就進行「首演」,每天除了吃飯、睡覺,都在創作及演出,因為他們必須供應手中六個樂團,每晚在各地演出的需求。
不過小約翰‧史特勞斯真正厲害之處,在於他做到了「雅俗共賞」、「老少咸宜」以及「內行看門道,外行看熱鬧」這些「跨界」最難達到的境界,而維也納的管樂團水準,也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傲視全球,至今不墜。
法國作曲家白遼士曾說:「貝多芬的音樂很好,但是曲高和寡;史特勞斯家族的作品雖然刻意迎合市場大眾,但是影響力卻遍及各地。」
不過最能一針見血的說法,應該是當時德國樂評家漢斯立克的形容,他說,「手舞足蹈的音樂,自然會比嚴肅偉大的音樂討喜,因為聽眾可以不必花腦筋」!
所以,「去維也納時,小心,別踩到了音符!」 這是布拉姆斯當時的建議。
白天作曲,晚上首演!樂團經常未經排練,即上場演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