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,一部藝術作品也能反射創作者的人格特質,那麼,德國作曲家舒曼會如何做「自我介紹」?
舒曼(Robert Schumann, 1810~1856)不只是作曲家,還是音樂雜誌創辦人。為了提倡自己的理念,他曾虛擬了一個團體「大衛同盟」,為他的創作理念代言。
在舒曼的構想下,「大衛同盟(Davidsbundler)」指的是以舒曼為首,對藝術抱著高度熱誠的評論家們,他們要對抗的,則指的是迂腐、保守的學院派人士,以及缺乏想像力的中產階級,舒曼戲稱這群人是「菲利士人(Philistines)」,而他所使用的對抗武器,則是「大衛同盟舞曲集(Davidsbundlertanze)」。
薇莎拉茲堅持現場演出,不認同唱片公司商業思考,錄音出版少,為行家心目中的「鋼琴隱士」!
象徵主義畫作「聽舒曼的音樂」,克諾弗(Fernad Khoff)繪。許多演奏家都認為詮釋難度非常高,因為要進入一位有文學內涵、熱愛生命但卻恐懼失去的作曲家內心世界,必須在「捉摸不定」中,做出決定!而且要能引發觀眾共鳴!
「大衛同盟舞曲集」創作於西元1837年,全曲分為兩個部分,各自以九首短曲所組成。而有趣的是,在每首樂曲開始前,舒曼都會在樂譜上特別註記,這是由「弗羅列斯坦(Florenstan)」、或是「優瑟比斯(Eusebius)」所發表的作品。
事實上,這兩個名字都是舒曼發表文章時所用的筆名,分別代表了不同個性,「弗羅列斯坦」熱情激昂,「優瑟比斯」則是內斂沉穩,這兩個角色先後登場,原本對比的性格,到最後,則是逐漸融為一體,聯手擊退了「菲利士人」。在這場與「菲利士人」的音樂角力賽中,其實沒有烽火瞞天的煙硝味,反而多了抒情詩意。
舒曼自己就說:「如果彈鋼琴是幸福的話,那應該是演奏這部作品的時候吧!」
「大衛同盟舞曲集」,究竟是用來對抗假想敵?是自說自話?還是作曲家在找尋舞台?
問問「弗羅列斯坦」與「優瑟比斯」怎麼說,因為答案就在其中!
作曲時間:西元1837年
類型:鋼琴曲
作曲家小傳:舒曼(Robert Schumann, 1810~1856),十九世紀德國浪漫樂派的領導人物,他從小顯就露出音樂、詩歌、戲劇等多方面的才華,1830年正式開始音樂家的生涯。由於急於求成而在練琴時傷了手指,便轉而從事音樂創作和評論。1834年創辦「新音樂雜誌」,對於扭轉當時僵化的音樂氣氛、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,有著重要的影響。他擅長將浪漫派文學的精神與音樂作緊密的結合,作品表情豐富細緻,以鋼琴曲及藝術歌曲為主。舒曼的鋼琴作品「蝴蝶」、「狂歡節」、「交響練習曲」、「幻想曲集」、「兒時情景」等,帶有新穎獨特的風格,也因此帶領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;和妻子克拉拉的結合,也是樂界的美談之一,更為舒曼帶來許多的創作靈感。著名的作品還有歌曲集「詩人之戀」、「女人的愛情和生活」、四部交響曲、以及「A小調鋼琴協奏曲」、「曼弗雷德序曲」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