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邦:馬祖卡舞曲

愛樂傳情‧三十而立

預計下架時間:---無


簡介

作曲時間:西元1830-1849年

類型:鋼琴曲

作曲家小傳:
蕭邦(Frederic Chopin, 1810~1849),波蘭人,為浪漫樂派傑出的鋼琴演奏家及作曲家。西元1830年,蕭邦離開波蘭首都華沙,前往巴黎,陸續創作出許多的鋼琴音樂。他的作品極具個人特色與氣質,由於祖國波蘭的悲劇歷史,和無盡的鄉愁,使得蕭邦的曲子總是帶有極度的美感與動人的力量,世人稱他為「鋼琴詩人」。
蕭邦的作品以鋼琴小品為主,但他卻以全新的創作概念,為小品音樂開創更大的格局,不論是「詼諧曲」、「練習曲」、「前奏曲」或是「夜曲」,在蕭邦筆下都具備獨特的性格,社交音樂如「圓舞曲」也能賦予新意,而蕭邦更從故鄉波蘭的舞曲取材,完成了數首「波蘭舞曲」與「馬祖卡舞曲」,融合了民間特色並兼具藝術價值。

立即典藏

00

:

00

:

00

00

:

00

:

00

一分鐘導聆


馬祖卡舞曲是波蘭著名的、並且具代表性的民俗舞曲,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下傳達了活力和快樂。

蕭邦的音樂中,迴盪著兩股「母親的聲音」!

一個是帶有貴族氣息的「波蘭舞曲」,另一個是來自於鄉野農民的「馬祖卡舞曲」,蕭邦有生之年,從未停止創作這兩種曲子,甚至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首,也是馬祖卡舞曲。

蕭邦離鄉背井,在外打天下,思鄉的情緒和回憶,完全反映在馬祖卡舞曲中的兩種性格中,有時愉快地微笑,有時憂鬱難耐,使得這些質樸、詼諧而短小的曲子中,總隱藏一股淡淡的哀傷。

馬祖卡舞曲,是蕭邦在不同時期、內心世界的投射,對他來說,只有波蘭人才能真正理解波蘭民族的歡喜悲傷。所以,他的馬祖卡舞曲即使音符單純,卻不容易詮釋,因為音符之外,還有複雜的弦外之音,讓原本樸素的農民舞蹈,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樂曲。

蕭邦離開波蘭時,拿走了一把祖國的泥土,過世後,還給祖國的是一顆熾熱的心。而馬祖卡舞曲, 始終是波蘭在呼喚蕭邦的聲音。

愛樂101

什麼是「馬祖卡舞曲」?


「馬祖卡舞曲」,是十七世紀流行於波蘭馬祖維亞地區的一種民間舞曲,這種舞曲和波蘭舞曲同樣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,但樂曲規模較為小巧,風格也比較樸素。

和圓舞曲一樣,馬祖卡舞曲也是一種三拍子的舞曲,不同的是,馬祖卡舞曲的重拍通常都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,至於樂曲的節奏,則隨著舞者旋轉時速度的快慢而有不同。

從十九世紀開始,馬祖卡舞曲吸引了許多作曲家以器樂曲的形式創作,其中最著名的,就是蕭邦(Frederic Francois Chopin, 1810~1849)為鋼琴而寫的五十多首馬祖卡舞曲。在這些作品中,蕭邦除了保留馬祖卡傳統的舞曲形式之外,還加入了許多新的元素,包括特殊的轉調、和聲,以及彈性速度演奏法,不但創造出兼具詩意與民族特色的鋼琴小品,也提升了馬祖卡舞曲的藝術價值。
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