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威爾:『丑角的晨歌』選自「鏡子」

愛樂傳情‧三十而立

預計下架時間:---無


簡介

作曲時間:西元1905年

類型:鋼琴曲(後改編為管弦樂曲)

作曲家小傳:
拉威爾(Mourice Ravel, 1875~1937),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,父親為法國工程師,母親為西班牙人。作品風格深受法國印象畫派與象徵主義詩詞的影響,與德布西並稱為法國印象樂派的兩大宗師。
拉威爾是一位傑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,其音樂色彩較德布西明亮,對於每個音符更是再三推敲,要求得非常精確而犀利,因此曾被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形容為「精確的瑞士鐘錶匠」。拉威爾的作品常運用古典調式、並融入異國風情,其創作面向十分廣泛,從鋼琴組曲到大型管弦樂曲均有膾炙人口之作,包括「鵝媽媽組曲」、「波麗露舞曲」、「死公主的孔雀舞曲」、G大調鋼琴協奏曲、與「西班牙狂想曲」等。

立即典藏

00

:

00

:

00

00

:

00

:

00

一分鐘導聆


人如其樂,拉威爾的服裝儀容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,精準、重視細節、一絲不茍、裝飾性強。

「掌聲在歡呼聲中響起, 眼淚已湧在笑容裡...」
「小丑」這首歌,你聽過嗎? 拉威爾也寫過!

悲傷的小丑,在寧靜的清晨, 站在他心愛的女人窗前, 彈奏樂器, 唱出一首奇妙、充滿魅力的歌...

他想起相遇的時候,一見鍾情的悸動, 也想到自己身為小丑, 為什麼只能藏身在微笑的面具下, 無法真誠面對?

法國作曲家拉威爾,在三十歲時寫下了一系列的鋼琴組曲「鏡子」,『夜晚的飛蛾』、『悲傷的小鳥』、『汪洋上的孤舟』、『丑角的晨歌』、『鐘聲之谷』。

描述透過鏡子反射,看到的世界風景。 其中第四曲「丑角的晨歌」, 濃厚的西班牙異國情調,和印象派獨特的和聲風格完美融合, 讓它成為組曲中最常被單獨演奏的曲目。

小丑的歌聲終了,窗口毫無動靜,早晨卻逐漸開始喧鬧。 拉威爾用鏡子反射事物, 想要投射的, 似乎不是自己所擅長的精準配器技法,也不是影像。 他在想什麼?

「啟幕時歡樂送到你眼前,落幕時孤獨留給自己... 是他的辛酸,化作喜悅,呈現...給你!」

鏡子裡的小丑怎麼不見了?

原來,「鏡子」,本來就空無一物!
原來,「小丑」,不能住在裡面!
原來,「舞台」,就是鏡子。

音樂,也是...

音樂常識

拉威爾和德布西有何異同?


拉威爾和較他年長十三歲的德布西,同被歸類為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,也是印象樂派最具代表性的兩位人物,因此經常被人拿來互相比較,拉威爾一生也頗為此感到困擾。

拉威爾和德布西的出身、成長背景不同,他有瑞士、西班牙和法國血統,因此形成了與德布西不同的音樂美學。簡言之,拉威爾是尊重音樂傳統的形式主義者,作品經常使用奏鳴曲式,及巴洛克、古典時期衍生而來的形式,同時強調精準;而德布西相較之下,則較為「慵懶」、「感性」。

「德布西的音樂籠罩在一種給人快感的迷霧裡,而拉威爾則輪廓清楚、鮮明。如果同樣以光影來形容,德布西的音樂是『Shimmers』,是一種減弱的閃光;拉威爾則是『Glitter』,是一種透過反射而放出的明亮閃光。」以上這段來自樂評的敘述,其實要強調的是,拉威爾並非是德布西的抄襲者,而是繼承者,只是德布西主觀,拉威爾客觀。

拉威爾很敬重德布西,兩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,例如皆會使用中古時期及外國音樂元素,努力擴大傳統調性格局;經常取材繪畫及詩的標題、自然景物,進行創作;欣賞「俄國五人團」作品,也鍾愛象徵派詩人詮釋手法等…

過去音樂界曾將拉威爾歸類為「後印象主義者」,也將他的老師佛瑞視為「印象樂派的先驅」,姑且不論這些定位是否妥當,但不可否認的是,十九世紀末法國音樂的特質,絕對源自沛然莫之能禦的思潮及藝術創新,德布西和拉威爾只是時代的見証者而已!


《拉威爾永遠的痛》

拉威爾一生似乎都活在德布西的陰影下,而且非常痛恨外界給他扣上「抄襲」的帽子,對此他還強調自己是師承佛瑞(Gabriel Faure, 1845~1924)、夏布里耶(Emmanuel Chabrier, 1841~1894)和薩替(Erik Satie, 1866~1925)。可是關於「抄襲」的爭端,拉威爾似乎確是「自找的」,因為當德布西寫了「伊比利亞」 ,拉威爾就創作「西班牙狂想曲」 ;德布西完成了「版畫」鋼琴組曲 ,拉威爾就推出了「鏡子」 ;德布西才完成「水的反光」 ,拉威爾則繼續跟進「水之嬉戲」 。拉威爾曾解釋,「相同的想法會同時在不同的創作者,但這並非代表彼此之間有直接的關係」。

?>

請先登入會員

加入音樂庫

加入音樂庫